跳转到主要内容

疫情冲击下美国货币政策的发展特征、效果及挑战

洞察 战略研究部暨纽约研究中心

        自2020年2月全球疫情爆发以来,美国采取了及时和激进的货币政策应对。从货币政策特征及未来走势看,联储已将QE常态化,形成了财政政策及债务货币化的模式;并且联储支持经济复苏的政策逐渐从货币政策向信贷政策,从稳定市场的紧急措施过渡到支持经济复苏的长期战略,相应地财政政策货币化也进一步向信贷政策货币化模式深化发展。从效果看,这些政策对于恢复金融市场稳定性的短期作用明显,但对实体经济的效果有限;并且在近中期将会面对更多困境和挑战。

 

一、疫情发生后美国货币政策的特征及未来走势

        1、联储已将QE常态化,并且正在形成联邦财政政策及债务货币化的模式。

 

        2、联储支持经济复苏的政策逐渐从货币政策向信贷政策,从稳定市场的紧急措施过渡到支持经济复苏的长期战略;相应地财政政策货币化也进一步向信贷政策货币化模式深化发展。

 

        3、联储表外资产大幅上升。

 

        4、联储有可能启动收益率曲线控制方法。

 

二、疫情冲击下美国货币政策恢复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效果明显

        从目前状态看,联储货币政策对恢复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效果已充分显现。 

 

        1、对资本市场的效果。疫情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2月下旬-3月中旬市场大幅动荡及流动性危机;3月下旬到4月中旬随着联储实施系列救市措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部分恢复稳定和正常功能,流动性危机缓解。美国金融危机风险指标RIOFC在4月从3月的危险区域返回不稳定区域,5-6月在该区域内继续小幅下降。

 

        2、对银行业及信贷市场的效果。银行填补市场融资的减少是维持经济运行和恢复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联储各项融资和担保计划的实施及运作效率的提升最终仍需要银行参与,将联储提供的流动性直接传导到最需要它的个人和企业。联储一方面鼓励银行充分利用其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应对疫情挑战,另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对银行的常规监管,提升其风险容忍度,释放其服务能力,让有实力和能力的银行直接增与对实体经济融资。这些举措减轻了银行监管资本压力,增加了流动性,也释放了更多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意愿和能力。

 

 

三、美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有限,近中期面对诸多困境和挑战

        1、近期的主要压力-通货紧缩:疫情发生后美国的流动性陷阱情景再现。通胀下降可能引发债务紧缩。

 

        2、中期的主要压力-滞涨: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虽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但供给面及供应链活动从停滞到恢复,其效率的恢复和提升比需求面周期更长,难度更大,也更具有结构性。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更注重供给面结构性改善,其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一进程也因疫情而不得不让位于短期需求刺激。不同于传统的QE,疫情下联储的QE及诸多政策工具主要是直接从散户投资者购买资产,这些资金不会回流联储,而会持续在市场上流动。联储创造货币的行动有助于满足企业和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但难以创造弥补债务负担所需的经济增长。从通胀预期看,由于疫情不同于其他危机,其对近中期通胀的影响更难预测。

 

        3、联储政策实施的挑战:联储通过将大部分新的联邦债务货币化并参与信贷分配,有可能削弱其对货币的控制及独立性。虽然法律制约联储只能对有清偿力的企业提供流动性援助,不得资助清偿力不足的机构,但联储资助了许多运营不佳,负债很高的公司,目前许多流动性短 缺的企业未来有可能资不抵债。联储信贷损失的风险很大。

 

参考文献:

- Evan F. Koenig:“Monetary Policy in Time of Pandemic”,2020/5

- Lyn Alden:“Quantitative Easing, MMT, and Inflation/Deflation: A Primer”,2020/5

- Kenneth D. Garbade:“ How the Fed Managed the Treasury Yield Curve in the 1940s”,2020/4

- Cashflow Capitalist:“The Monetary Death Spiral Is Accelerating”,2020/6

- James A. Dorn:“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 and Fed Independence ”,2020/4

- Fed,David Price:“When the Fed Conducts Credit Policy”,2012

 

免责声明

        中国银行美国地区银行不提供法律、税收、或会计相关建议。本文章仅供参考。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法律定义下的“投资意见”或者“建议”。本文不代表中国银行美国地区银行的任何观点以及立场。文章内容可能随时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您应就本文内容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请勿依据本文做出任何投资行为。中国银行美国地区银行对本文内容产生的任何损失不承担法律责任。未经本行许可,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本文内容。